新冠后遗症?
上上周我不幸中了COVID-19,在家自我隔离了一周。
其实得知自己被感染后并没有怎么惊慌,也没有什么症状,只是发低烧而已。我的抗疫之路走的还算比较轻松,第一天发低烧吃了两颗退烧药,之后几天就是嗓子有点哑,感觉比重感冒要“舒服”很多。
康复两周没有其他什么异常,只是偶尔会咳嗽两声,但是频率也在降低。COVID到现在真的没有那么吓人了,放松心态去面对,其实挺好。
都已经是后疫情时代了,也是时候开放了。
RECORD OF MY LIFE
上上周我不幸中了COVID-19,在家自我隔离了一周。
其实得知自己被感染后并没有怎么惊慌,也没有什么症状,只是发低烧而已。我的抗疫之路走的还算比较轻松,第一天发低烧吃了两颗退烧药,之后几天就是嗓子有点哑,感觉比重感冒要“舒服”很多。
康复两周没有其他什么异常,只是偶尔会咳嗽两声,但是频率也在降低。COVID到现在真的没有那么吓人了,放松心态去面对,其实挺好。
都已经是后疫情时代了,也是时候开放了。
很久没有听到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的消息了,没想到他再一次回到我的视野中居然是以这样的方式。
起初看到安倍遇刺的消息我很是震惊,把消息发到朋友圈,我更震惊的是大家对于安倍遇刺竟然是喜悦大于遗憾。我倒是觉得这种恐怖刺杀事件似乎不应该在现代社会再出现,难道大家不应该去谴责刺杀者吗?
我和安倍有过一次近距离接触,那年我作为一个摄影记者参加了新加坡香格里拉峰会,安倍作为主宾出席,他致辞的时候我和他的距离只有4-5米。第一次看到他,的确是能感到他的气场。
昨天在我朋友圈里面只有一些生活在日本的朋友感到伤心。的确,鞋合不合适脚知道,当年的“安倍经济学”,人家真的把日本经济搞上去了。上个月去日本,我那些旅日的朋友还在夸赞安倍的确是一个合格的首相。他是日本首相只需要对自己的国民负责就可以。
能够关注人民福祉的首相谁能不爱哪?
纪念前日本国内阁总理大臣安倍晋三。
愿世界和平,再不要有刺杀,不要有战争。
希望奈良只有和平的鹿,不要有灾难的枪。
疫情已经第几波了其实我也不太能记得清楚了。
不过这次上海的封城,让我不仅看到了关爱,也看到了人性的撕裂。一方面是来自四面八方的驰援,另外一方面是部分组织和个人的冷漠。
隔离至今已经传出很多起因为救助不及时,导致人丧失生命的事件了。今天上午又看到因为社区不让出去,120无法救助,一位需要透析的病人死在了家中。当然也有另外一起事件,120不顾小区保安的阻挠直接把病人接走的事情。在这边要给那位120的司机点赞。
深度思考一下这个问题,这种社会的撕裂到底是什么原因产生的?上面的命令到社区层层加码,因为位子越高越怕丢掉自己的乌纱帽。没有统一的调配,没有统一的计划,疫情当前乱成一锅粥。
我一直很疑惑,为什么不要公布感染疫情的死亡率?如果真的死亡率不高,干脆就有条件开放好了嘛,如果是死亡率高,那看看是哪儿出了问题。疫苗不行,就换疫苗嘛。难道面子比人命重要?还是会碰到某些人的蛋糕?
中国有句成语,叫做“弃卒保车(Ju)”。意思就是为了达成某种目的,可以舍弃不重要的一部分。这句话用在最近的新加坡工人党身上可谓是贴切。
辣玉莎,新加坡工人党的政治新秀,马来总商会会长法立之女,其父在2017年提出过新加坡总统竞选申请。看样子一家子都有政治觉悟,有点商而优则政的意思。
辣玉莎17岁时就参与政治相关活动,在澳大利亚念读大学的她在澳洲曾成功为寻求庇护的孩童争取利益。她也曾帮助不同弱势群体,包括性侵受害者、年轻家庭和客工等。她对于员工权利和确保人们有足够薪水并有尊严地生活等议题也感兴趣。
可以看出来,辣玉莎有一个乐于助人的人社。有这个心是好的,但是坏就是坏在你说谎,而且是在国会上说谎。虽然你的谎言是为了帮助性侵受害者,不过说谎就是说谎,在新加坡这样一个重视信誉的国家,你做了一个最不应该做的事情。满以为自己这段谎话只是一个国会议题的引子,只是为了强调后面的执法部门不作为,歧视弱势族群。也许你满以为别人只会把关注点放在后半段,但是你忘记了,反对党的每一句话,执政党都会用放大镜来看。
你输了,你不是输在你的政治理念上,而是输在了陈述这个理念的方法上。你以为你的党会保你,但是政治角力场上,每个党派都容不下污点。切割是他们能立刻做的,也是迫不及待想做的。
果然不出所料,在你辞职的第二天,工人党召开发布会,声称对此事完全不知情。其实用脚指头都知道,这也是一个谎言,只不过是希望大家赶快淡忘这个新闻焦点。在气愤之余,你也开了发布会,开始抨击党魁,他虽不是始作俑者,但却是全程帮你出谋划策的谋士。这个谋士真的很不合格。工人党和你现在已经是在风暴的中心,执政党无非希望事情越闹越大,让工人党和不信任画等号。
通盘来看,工人党内部肯定是有问题,最少这个善后和危机公关做的非常失败,这件事已经不是工人党想要的那个弃卒保车的结果,而是丢卒丢车丢人了。
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从7月24日政策出台的第一天,就在教育圈里面引发大爆炸,这种爆炸势头无异于一颗核弹。
首先反应的肯定是股市,投资人的嗅觉永远是最敏锐的,几家在美上市的中国教育股断崖式下跌。所有培训圈的老大都在想对策,当然这个“双减”力度和当年的“不允许培训机构一次收费超过3个月”那是大多了。当年的应对方法是,立刻拆分学费和教材费,教材费占之前课程费的70-80%,学费只有可怜的20%左右,敢情老师的人力成本原来这么低。
面对“双减”拆分学费和教材费肯定是不现实的了,于是乎各大教育机构开始争先恐后的表态舔菊,各种先宣布停课,然后再讨论应对措施,生怕自己分分钟从中国教育产业中被消失。翻译快的还有各地的执法部门,比如合肥某老师在家教学生,被执法人员用脚踹开房门,现场带离。
事情经过一周的发酵,大佬们逐步开始有实际动作,裁员、关闭校区、谋求转型。中国有一家在美上市机构裁掉了绝大部分部门,只保留部分的课程研发部和HR,用他们内部话说就是再也不可能恢复以前那样了。
对于这次双减,网络上各种声音。有赞同的,有反对的。我只想用我自己的角度说说这个事儿。
我认为这次的双减是教育部门为了弥补当年大学扩招埋下的恶果。那个时候下岗那批人还没有彻底解决,又眼看着80年代初期出生的那批孩子即将到达就业年龄,索性大学扩招,既缓解了就业压力,也提高了全民教育水平,一举几得。当年的大学扩招的确让当年大学入学门槛更加的亲民,很多地方职业大学的拔地而起也让各地方政府得到了很多甜头。
但欠下的债总要还,教育从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事情,有很长一段时间大学生进入大学也就是打了4年的游戏,荒废了4年。大学文凭含金量的下跌,让很多大学毕业生无法就业,眼高手低成了二三流大学毕业生的通病。一个蝴蝶效应就是中国缺乏蓝领熟练技术工人。制造行业缺乏工人,导致用人成本提高,外企大型制造厂商相继搬离中国大陆,迁去其他东南亚国家。
为了解决这一个现象,2020年教育部门索性宣布调低高中录取比例,从初中就开始分流。这下的家长就炸了锅了,原来的高考定终身变成了中考定终身,鸡娃就变本加厉,各种补习填满了孩子们的所有时间,家长的荷包也在不断的被掏空。国家层面在鼓励生三胎,以便解决人口老龄化的问题,而民间怨声载道,说育儿成本增加,别说三胎了,二胎也不考虑。传到了北京,于是乎就出现了7月24日的一纸文件。
一刀切向来是中国的传统,这次可以说是从供应端切断了供给,但是需求端变了吗?没有。需求端还在。在需求端还在,供给被打掉的情况下,只会让商品或者服务的价格越来越高,这个是基本的市场理论。放在这个事情里,一对多的补习在围追堵截下看似被停掉了,但是地下的一对多必须和上门一对一的补习就会出现。价格和风险成正比,补习这个东西只会越来越贵。原来看似公平的教育资源,现在脱掉了公平的外衣,变成了有钱人可以享受的奢侈品。
有钱人的孩子能享受到别人孩子享受不到的教育资源,慢慢的阶级固化就会产生。老百姓的上升阶梯就逐渐没了。这个是不是顶层阶级希望看到的?只要有考试,补习肯定会存在,存在就有合理性。国家不是不可以管补习市场,但是要看怎么管,这种一刀切的行径可能一下毁掉的就是几代人。
今天看到这样一条新闻《拿完户口就走人,“高端人才”不守信怎么办?》,其实这样的事情在新加坡早就发生了,很多人在新加坡公司就业后拿到了绿卡就辞职了。新加坡有些公司会和员工签订协议,规定拿到绿卡后,必须继续在公司服务2-3年,这也是公司的无奈之举。
记得以前读研究生的时候,一个同学问我怎么能在新加坡找到工作。我反问他,你的优势是什么?因为说的比新加坡人好吗?专业知识比新加坡人好吗?其实外国人在新加坡的优势就是便宜,不然花一样的钱,我请个本地人不是更香吗?请一个外国人还占我公司一定的资源(新加坡公司对于请外国人有一定的比例)。
当然对于员工来说,憋屈了几年(拿了几年不平等的薪金),拿到了绿卡变成了本地人还不得农奴翻身把歌唱呀,拿到绿卡很多人选择就是跳槽。
其实,这个事情不太好去评论谁对谁错。我相信很多企业家还是看员工能力的,能力强,国籍并不代表什么。只有小企业主,想节约成本,才会“压榨”员工。就业也是一个市场,双方都觉得公平才会达成最初的合作,而且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双方心里都有小算盘。当然不是每对劳资双方都是这么无情的,能力决定了你是被压榨的那个,还是和公司一起成长的那个。
另外一个小Tips,其实不需要公司信一样可以申请绿卡。
今天读了一篇新闻特别搞笑,标题是《网传又一外企撤离深圳,“上千名工人就地分流”?记者实探:搬走部分产线,并未整体撤离 》。能写出这样新闻的人,要么就是看问题没有看到本质,要不然就是上面要求这么写的。
通读全篇新闻,给我的感觉就是1)人家是一家小企业,哪儿有几千号人,交社保的不过就181人;2)人家不是整体搬迁,只是搬迁一部分;3)这个公司小,而且有问题,之前还有劳资纠纷。
我看到真的是想笑,什么狗屁逻辑。你写这篇文章就这么一个思路?首先,广东制造业公司有几家说是给员工按照国家标准上社保?那些打工仔,临时工,连工资都是按天算的。公司还帮你交社保?再者,人家的确是搬了两条生产线去了印度,人家也说了,就是因为员工薪水过高,加上房租上涨,没有利润了,人家才走。
之前看过一个文章,现在中国的生成成本以及比印度高了4-6倍。全世界的中国制造相信用不了几年就要变成印度制造了。人口红利已经吃完了,麻烦赶快想想怎么去做产业转型吧。
更可笑的是网上还有好多喷子说让那些洋人的工厂早点搬走,别在这儿压榨我们的同胞。这个更是无语到了极点,中国现在的高科技都是天上掉下来的机器?风吹过来的图纸?记住,中国的高科技也是从高科技代工开始的,中国自己的科技创新能力啥样自己还没有点逼数吗?从大飞机到手机芯片,哪个核心技术不是国外的?现在明显西方人想拆台,那些网上的愤青还帮着人家一起搬砖头。
“以夷制夷”这句话咱们不是第一天听了,之前咱们copy技术的能力是世界第一,也许是习惯拿来主义了,我们创新似乎停滞了。过去十几年各个地方政府靠买卖土地赚的盆满钵满,随之而来的就是地价、人工成本的暴涨,同时也让国人没有了那种辛苦赚钱的意识。现在中美由蜜月期到了贸易战,留给我们学习技术的时间越来越短了,能不要在掩耳盗铃了吗?
刚到新加坡的时候,每每谈到新加坡医疗,总会有新加坡人抱怨,说公立医院排队难,可能没看到医生就先看到了上帝。随着居住时间的增加,对于新加坡的医疗系统我也略知一二。
新加坡老百姓看病,如果是小病,感冒发烧头疼脑热啥的,一般去住家附近的私人诊所。如果诊所解决不了的,可以去政府的综合诊疗所(类似于国内的社区医院),大医院除了急诊就只有专科了,而大医院也分为私人医院和政府医院,要想服务好,能早点看到医生,就去私人医院。政府医院收费便宜,但是看个专科可能要提前3-4个月预约。
最近因为岳父住院,和医院的中国籍护士聊了一下。对于公立和私人医院有了很直观的比较。首先硬件上来说,两种医院都差不多,因为新加坡政府比较有钱,私立医院有的设备,公立医院基本上都有。但是软件上来说,就差的不是一点半点了。由于收费不同,很多新加坡国人选择相对比较便宜的公立医院,病人多,等候时间长也是一种必然的现象。公立医院的医生很多比不上私人医院的医生,毕竟薪水不一样,从服务态度到医疗经验都差的不是一点半点。
一般医学院毕业的学生会在公立医院积累经验再跳槽去私立医院,然后私立医院的医生一般有个20-30年的经验也会自立门户开设专科私人诊所,就是这么一个循环。
私人医院讲究的是以服务为本,而公立医院的医护人员都拿着固定工资,所以……
最后希望大家不管再哪个国家落脚,准备开始新的生活,赶快把保险买起来。我个人是向来不买投资型的保险,那点回报率实在是……新加坡有的消费医疗型保险我们家全家基本上都是全的。不管是公立还是私人医院,四人病房还是单人病房,我们最高的报销额度是95%。而且作为新加坡人,我从入院到出院,基本上不用先掏钱。等医院把账单寄到家里,我只需要支付5%的部分,其他都是保险公司的事情了。
有些朋友也许会说,你看XXX国,医疗免费!你信吗?我早些年也听说高福利国家公立医院看病免费,但是和新加坡一样,您得排队。而且可能一排就是一年半载的,您等的了吗?
新隆高铁,这条起点为马来西亚吉隆坡,终点为新加坡Jurong East的高速铁路从1990年马来西亚杨忠礼集团提出草案到2013年时任马国总理纳吉落实,真的就是多灾多难。
好不容易等到了2016年新马签订双边协议准备开始动工了,又碰上了2018年马国政党轮替,轮替后按照马国一贯的思路就是前面签的我都不认。想建?来我府上我们接着聊。于是乎,多灾多难的高铁在2021年因为双方谈判失败,正式宣告终止。
熟悉马国的人都应该知道,这事儿八成是因为利益原因搁浅,新政府上台在没有利益的情况下为什么要继续执行前政府这等利国利民的好事儿?不过马国政府做了一件画蛇添足的事情,对外宣称是都怪新加坡(怪你!怪你!!怪你!!!),不和我们玩了,咱们自己建,一样是新隆高铁,新改成马来西亚新山。这样的任性,还是值得敬佩。
正好前段时间看了《鲸吞亿万》这本书,把这本纪实文学和新隆高铁放在一起,就自然明白个中缘由了。在1马案即将爆出来的时候,前马国总理纳吉签下了新隆高铁。可谓是一箭几雕,有经济利益,自己肥了而且赚的钱可以去填补1马公司的财务漏洞;也有政治利益,即可为大选拉票,又可拉拢中国(新隆高铁可以采用中国的高铁系统,而且可以做未来从南宁到新加坡的高铁一部分)。被美国抛弃的纳吉找到了中国这个救命稻草,想用中国的钱帮他趟平1马公司的事儿。同期签的还有马六甲皇京港,一个号称干掉新加坡港的项目,已经建成了40%了,现在也是停了。
其实说白了,新隆高铁就是一次政治的角力。对于新加坡来说,咱们应该有契约精神,钱我给了,合约签了,新政府应该无条件的去继承和执行。马来西亚那边干脆不玩了。
配一张联合早报的漫画,画的挺好的。
2021年,从1月1日开始,新加坡已经连续下了3天的大雨了,估计大雨还要持续几天。也好,洗去2020年的全球大厄运。去年一年对很多人来说可能是一种苦难。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期待2020早点结束,2021一切都会变好。
2021年伊始,把这个网站换了一个域名,然后隐藏了之前写的日记,因为我觉得个人的生活还是自己看比较好,况且本来这个blog也起始于日记。隐藏了日记,开一个新的catalog叫“叨逼叨”。为什么要起名叫叨逼叨?其实就是一种骨鲠在喉,不吐不快的那种感觉。一些大小事,让我可以叨逼叨逼,说说自己的感想。
好了,希望大家可以幸福的度过2021年!